時間:2022-09-10 13:01:23 | 瀏覽:1069
莆田 [pú tián]
莆田,福建省轄地級市,位居閩中,古稱“興化”,又稱“莆陽”、“莆仙”,境內地勢西北高、東南低,橫剖面呈馬鞍狀,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,東瀕海洋,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;現轄一縣四區兩個管委會(仙游縣、荔城區、城廂區、涵江區、秀嶼區、湄洲島管委會、湄洲灣北岸管委會),陸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,海域面積1.1萬平方公里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,莆田市常住人口為3210714人。
莆田市歷史底蘊深厚,史稱“興化”,素有“海濱鄒魯”、“文獻名邦”之美稱,自唐以來,涌現出2482名進士、21名狀元,17名宰相?;A設施完善,湄洲灣、興化灣、平海灣“三灣環繞”,湄洲灣為深水良港,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;福廈鐵路、向莆鐵路貫穿全境,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投入使用;福廈高速、沈海復線、莆永高速、湄渝高速形成“兩縱兩橫”格局。同時,莆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,及消費品工業“三品”戰略示范城市。
2020年莆田市實現生產總值2643.97億元,增長3.3%,增幅居全省設區市第六位;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125.66億元,增長1.4%;第二產業增加值1362.33億元,增長1.5%;第三產業增加值1155.98億元,增長5.8%。2020年10月,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(縣)。
中文名:莆田
外文名:Putian
別名:荔城、興化、興安、莆仙、莆陽
行政區劃代碼:350300
行政區類別:地級市
所屬地區:福建省
地理位置:福建省沿海中部
面積:4200 km2(陸域面積)
下轄地區:1個縣、4個區、2個管委會
政府駐地:城廂區荔城中大道2169號
電話區號:0594
郵政區碼:351100
氣候條件:亞熱帶季風氣候
人口數量:321.07 萬(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)
著名景點:湄洲島、九龍谷、莆田南少林寺、九鯉湖、廣化寺、三清殿、媽祖廟
火車站:莆田站、仙游站、涵江站、莆田東站
車牌代碼:閩B
地區生產總值:2643.97 億元(2020年)
語言:莆仙語
全國文明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
歷史沿革
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莆田境內已有人類活動。
南北朝之前,境內無縣及縣以上建制。按地域,夏、商時期屬揚州,西周時屬七閩地,春秋時屬越國,戰國時屬百越,秦時屬閩中郡,西漢前期屬閩越國,西漢后期屬會稽郡冶縣,東漢后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,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,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,南朝前期屬南安郡。
南朝陳光大二年(568)析南安縣地建莆田縣,不久撤縣。隋開皇九年(589)置莆田縣,不久即廢。唐武德五年(622)再置莆田縣,屬豐州(州治今南安豐州)。圣歷二年(699)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。天寶元年(742)清源縣改名仙游縣,莆田、仙游2縣均屬清源郡(郡治今泉州)。
南北朝之前,境內無縣及縣以上建制。按地域,夏、商時期屬揚州,西周時屬七閩地,春秋時屬越國,戰國時屬百越,秦時屬閩中郡,西漢前期屬閩越國,西漢后期屬會稽郡冶縣,東漢后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,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,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,南朝前期屬南安郡。
軍、州、路、府建制
北宋太平興國四年(979年),宋太宗詔以莆田、仙游、永福(今永泰)、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(治所在今仙游縣游洋鎮),并在其地建太平軍。太平興國五年,改太平軍為興化軍,劃出平海軍(今泉州市)的莆田、仙游2縣歸興化軍管轄,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,與建州、福州、泉州、漳州、汀州、南劍州、邵武軍合稱為“八閩”,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。太平興國八年,軍治遷至莆田縣城。宋雍熙二年(985年),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,置福建路,興化軍隸屬福建路。
南宋德祐二年(1276年),恭帝在臨安(今杭州)降元。同年五月,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,是為端宗,改元景炎,升福州為福安府,定為行都。景炎二年(1277年),興化軍城失而復得,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,故莆田市又有“興安”之稱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元軍陷興安州城。元代,地方設行中書省。興安州改稱興化路,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,設總管府,置錄事司,統莆田、仙游、興化3縣。至元十五年,設福建行中書省,興化路屬之。元皇慶二年(1313年),興化縣治由游洋鎮遷到廣業里湘溪(今莆田縣新縣鄉)。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,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,興化路亦納款歸明。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興化路改稱興化府,隸福建行中書省。洪武九年,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,興化府屬之。興化府廢錄事司,轄莆田、仙游、興化3縣不變。明正統十三年(1448年),地處山區的興化縣,虎患嚴重,病疫流行,人丁漸少,百姓不堪重負,因而裁革興化縣。將武化、長樂兩鄉并為廣業里,劃歸莆田縣,興泰、福興、來蘇3里并為興泰里,劃歸仙游縣。
明天啟四年(1624年)的《興化府境圖》
清沿明制,興化府建制不變,仍轄莆田、仙游兩縣,隸屬福建省閩海道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1月1日,中華民國成立,改用中華民國紀元。民國二年(1913年),撤銷興化府,莆田、仙游兩縣屬福建省南路道管轄。
民國三年(1914年),實行省、道、縣三級制,莆田、仙游兩縣屬廈門道管轄。民國十五年(1926年),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,成立福建省政府,同時廢道,莆、仙兩縣直屬福建省管轄。民國二十二年(1935年),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舉事,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,福建分為閩海、興泉、龍汀、延建4省和福州、廈門兩個特別市,莆、仙兩縣屬興泉省管轄。
民國二十三年(1936年)1月,十九路軍“福建事變”失敗。2月,福建省政府在仙游縣城設立行政專員第四督察區公署,轄莆田、仙游、永春、德化、大田、惠安6縣。翌年秋,專署由仙游縣城遷到同安縣。直至民國三十八年(1949年),莆、仙兩縣均屬第四行政督察區。
1949年10月1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福建省分為8個專區及福州、廈門兩市。莆田、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(駐泉州)。1950年4月起,第五行政督察區更名為晉江專區。至1970年5月,莆、仙兩縣隸屬不變。
1970年6月,莆田、仙游兩縣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,同時把閩侯專區機關從閩侯螺洲遷至莆田城廂。1971年4月,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。同年5月,改莆田專區為莆田地區。莆田地區轄莆田、仙游、閩清、福清、平潭、長樂、閩侯、永泰8縣。1973年7月,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。1983年5月,撤銷莆田地區,原轄屬的福清、閩清、平潭、長樂、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。
1983年9月9日,國務院批準建立莆田市,并析莆田縣的城廂鎮、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,析莆田縣的涵江鎮、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,莆田市為省轄地級市,下轄莆田、仙游2縣和城廂、涵江2區。
2002年2月1日,國務院批準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,撤銷莆田縣,成立荔城區、秀嶼區,市轄有城廂區、涵江區、荔城區、秀嶼區和仙游縣。
行政區劃
截至2020年4月,莆田市轄仙游縣、荔城區、城廂區、涵江區、秀嶼區等一縣四區,此外還轄有湄洲島管委會、湄洲灣北岸管委會兩個管委會。 市人民政府駐地莆田市城廂區荔城中大道2169號。